ABOUT PENGHU

關於澎湖

經過一個冬季的休養生息,
她永遠保持最美的狀態等待旅人的造訪,
她的風姿百態,讓旅人無法釋手,
她的風情萬種,讓旅人目不暇給,
她的渾然天成…
旅人說 她是我的值得!

  • 澎湖群島有許多村里聚落至今仍保持相當完整的傳統風貌,古老的咾咕石建築及洋樓住宅群,及在居民崇敬鬼神的信仰下,特有的寺廟、安五營、石敢當、鎮風塔等,構成聚落特殊地景。著名的聚落有馬公市中央街、西嶼鄉二崁村、望安鄉中社村。

  • 澎湖群島居民為了抵擋東北季風的侵襲,幾乎每一塊旱作農地都以咾咕石或玄武岩等當地材料砌築圍牆防風,旱作農地大都散佈在住家附近,稱為「菜宅」。砌築圍牆的旱作農地筆筆相連,遠觀狀似蜂巢,因而也稱為「蜂巢田」。

  • 澎湖群島居民善於順應四時的魚季、朔望週期、海底地形及魚類特性等,採取各種漁撈技術,和多樣性的時空利用形態,其中以「石滬」最為著名,「石滬」是以村為核心的漁撈活動空間配置,屬於有產權的捕魚設施,在台灣很少見。

  • 重要軍事地景有清代的西台古堡、西嶼東台、順城門、協鎮署、萬軍井,日據時期的氣象站、海關、水上派出所、街役場、憲兵隊(今港指部)等。市區馬公市是一個軍事屬性很重的城市,從康熙23年(1684年)在澎湖設立營制起,除了官方建設的營署之外,水師提標、銅山標、南澳標、閩安標等各標官兵也設會館,後來各館又紛紛增置產業,擴張勢力範圍,現在的市區精華地帶,尤其是中央里和復興里之間,幾乎都在清代班兵的勢力圈中。到臺灣光復,軍隊的數量及駐留,都對市況的消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,駐軍營舍使用了市區大面積公有地,使馬公市的軍事屬性格外的顯著。

  • 澎湖群島居民的信仰習俗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,例如天后宮的媽祖海上遶 境活動,結合海島生活特色除具有新意外,也能延續原有的傳統信仰意義。在林 林總總的寺廟中,基於歷史文化的緣故,而有公廟、角頭廟之分,前者是闔澎所 共有的,如三大公廟:天后宮、城隍廟及觀音亭,其廟中的活動為大型的,花費 較大、動員的人力也較多;角頭廟則分屬於各甲、保所有,為各角頭居民的寄託。 公廟與角頭廟的活動祭典,除「年例」所必須有的舉行神明千秋聖誕及年底平安 醮外,尚有不定期性的祭典,如廟宇翻修重建或新造完工的入火安廟,屬於慶成 祈安性質的建醮,沒有一定的時間、週期。

    不定期祭典中,祭王行事最具特色。在澎湖群島一百多座的廟宇中,奉祀王 爺的達四十七座,比海上守護神媽祖的六座還來得多,送王的祭典也成為本地的 重要信仰習俗。請王、送王,不僅是台具有特色的王船祭系統之一,更具有獨特 的澎湖風光,其中作為活動的主體不管是地方父老,抑是道士、法師,都能在王 船祭典習俗中,保存較樸素的面貌,此為台灣各地所不及之處。本地與台灣南部 的王醮、王船祭另一不同處,就是台灣習慣三年定期式的王爺醮典、祭典,但本 地則是不定期的,有時要十餘二十餘年以上才能舉行,只有少數是三年一科,這 與澎湖各角頭的地方經濟有密切的關係,形成不定期的習慣。

  • 澎湖群島居民每年開春正月元宵就推出「乞龜壽」的寺廟活動,它較諸台灣 的元宵乞龜,不但以大取勝,而且花樣多,推陳出新,聞名各地,於今已成為澎 湖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動。乞龜風俗是老的傳統,各廟宇無不費盡心、出奇制勝,紛紛在材質、大小方面設計出獨特的樣式。近年來澎湖的乞龜活動更行多樣化,不但吸引本地,甚至吸引台灣本島人專程前來參觀。

  • 澎湖群島冬季東北季風強勁時,野生紫菜常在海浪所及的無人島北端或附近岩面自然繁殖,若有低溫、日照又弱的情況,生長條件更好。野生紫菜一年通常體採集兩次,最多三次,依紫菜生態條件而定,第一次的採集時間大致都在農曆的12月(國曆1月),第一次採集之後,紫菜繼續繁殖生長,經過一個多月,在農曆一月還可以第二次採集,採集日期的決定,要依能否風浪靜而定。野生紫菜的集體採集活動,以白沙鄉赤崁村姑婆嶼無人島的採集活動最為有名。

  • 澎湖居民早期與海搏鬥而有意外死亡的情形,基於懼厲及普施的的傳統習俗,居民常在廟前廣場進行施食,普施孤魂。澎湖的普渡也有公普跟私普的分別, 一般多以寺廟為主舉行廟普,一方面場面較大,一方面也彰顯本地以廟宇為中心的活動習慣。